春季养肝黄金期 常按必备六穴位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24-03-26 10:02

  春为一年四季之首,天气由寒转暖,万物欣欣向荣,处于阳气升发的季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肝气在春季最旺,春季也多肝的病变。因此,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应顺应春季的生发之气和肝气的畅达之性。

肝气与春季养生

  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气具有条达、升发的特性。

  肝主升发,正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春天阳气始发,内孕生升之机,推动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肝气通于春,内藏生升之气,犹如春天树木生长伸展、生机勃发。肝气升发则诸脏之气生生有由,气血冲和,五脏安定,生机不息。

  肝主疏泄,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就会稳定有序。若肝气疏泄太过,则肝气亢逆;若肝气疏泄不及,则气机郁结,肝气不舒。

  春季天气转暖而风气偏胜,人体肝气应时而旺,故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发病,可见眩晕、烦躁易怒、中风昏厥,或情志抑郁、焦虑,或两胁肋部疼痛、胃脘痞闷、嗳气泛恶、腹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容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人体肌表腠理由紧转松,抵抗外邪的能力稍弱,易患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肝升肺降,则气机顺畅,若肝郁化火,木火刑金,则出现咳嗽胸痛;若肺阴不足,金虚木侮,则可见咳嗽气短,胸胁引痛等症状。

腧穴调理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尤为重要。坚持按揉大敦、太冲、期门、迎香、风池和足三里等6穴,可以升肝阳、疏肝气、畅情志,助力春季养生。

  大敦 

  大敦,足厥阴肝经腧穴,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敦,厚也。该穴为肝经起穴,所在之处肉较敦厚,穴外脉气聚结至博至厚,故名,具有调理肝气、镇痉宁神的功效。大敦为肝经井穴,“井主心下满”,按揉大敦穴可调畅情志,疏肝理气,调理气机,缓解情绪不畅。春季肝气升发,按揉大敦穴,可预防肝风内动、气血并走于上引起的中风昏厥等,有条件者可用三棱针点刺大敦出血,以清泻肝热、活血化瘀,符合《难经·七十四难》中“春刺井”的因时而刺理论。

  太冲 

  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太冲,为极其虚静和谐之意。太冲为原穴,是肝脏原气留止的部位,能调整肝脏和肝经虚实各证,具有平肝熄风、健脾化湿的功效。临床上常选取太冲穴治疗胸胁胀满疼痛,肝胆、情志疾患。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春季养生按揉太冲穴,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有效缓解春季肝气太过或肝气郁结带来的头痛、眩晕、胁痛、急躁易怒等诸症,助力人体达到虚静和谐的境界。

  期门 

  期门,足厥阴肝经腧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期,周期之意;门,指出入要地,期门穴为肝经止穴,当气血归入之门户,故名,具有疏肝健脾、和胃降逆的功效。期门为肝的募穴,是肝气结聚于胸部的腧穴。当肝发生病变时,常在期门穴出现疼痛等病理反应。期门穴位居胸胁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按揉该穴对春季肝气郁结、肝阳上亢和胆火亢盛引起的胸胁胀痛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迎香 

  迎香,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迎,迎接;香,气味,本穴位居鼻旁,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针刺此穴可恢复嗅觉,故名,具有散风清热、通利鼻窍的功效,是治疗各种鼻子疾患的要穴。迎香亦为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可通调两经经气,疏泻两经风热,是治疗各种颜面疾患的要穴。春季按揉迎香穴,可疏畅鼻部气血,预防感冒、咳嗽等病,又可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阻断风温之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增强机体抗寒防病的能力。

  风池 

  风池,足少阳胆经腧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本穴所在之处凹陷如池,为搜风之要穴,主治风邪为患,具有平肝熄风、清热解表、清头明目的功效。风为百病之长、又分内风和外风。风邪为病,以春季多见,故春季养生要注意避风。按揉风池穴,既可疏散自然界之外风,又能缓解肝阳化风、肝郁化火带来的眩晕、头痛、中风等内风所致疾患。

  足三里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腧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是治疗脾胃疾患的主要穴位,具有和胃健脾、升降气机的功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又为历代医家推崇的第一保健要穴。春季按揉足三里,既能为肝气升发提供气血保证,又能预防缓解胃脘痞闷、嗳气泛恶、腹痛腹泻等土虚木乘所致的脾胃病症,同时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未病防变思想。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