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为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需求,建宁县在全县范围内精心挑选了9个具备良好医疗基础和条件的村落,着力打造“30分钟健康服务圈”中心村卫生所,确保周边村民在半小时内即可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首个试点卫生所——里心镇上黎村卫生所于今年5月开始运营。通过定期组织医疗专家深入乡村,实施“送医下乡”等活动,让村民享受到“家门口就医”服务,有效提升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医下乡,村民小病不再拖
“陈医生,可算把你盼来了!我这腰之前干活儿扭了一下,疼了好几天。”
5月13日,是里心镇上黎村卫生所“中医阁”开诊的日子。刚打开诊室大门,中医陈颖就迎来了捂着腰的谢大爷。
“您这是肌肉扭伤,没伤到骨头,我给您推拿缓解一下。”陈颖细心地对谢大爷的腰部进行按压检查,着手为谢大爷推拿治疗。半个小时后,谢大爷的疼痛感明显减轻,还没等下床,就不住地连连道谢。“以前扭了腰,只能硬扛,现在村里就有专业的中医推拿,太方便了。”
“在每个中心村卫生所设立‘中医阁’,是我们此次改革创新点之一。”建宁县卫生健康局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股股长曾水莲介绍,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中医服务较为薄弱,但拔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在农村应用广泛,深受村民认同和信任。将中心村卫生所打造成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点,是丰富基层医疗服务种类、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
卫生所另一侧的西医诊室同样忙碌,建宁县总医院的下沉医生夏小军正为几位高血压患者逐一调整治疗方案。
“从改善乡村居民健康状况的角度看,上级医疗专家下沉非常必要。”夏小军深有感触地说,山区乡村内留守老人居多,大医院遥远的路途与烦琐的就医手续让他们望而却步,一些小毛病总是“一拖了之”。
医生下沉乡村,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病情。“村民主动求诊,也便于医生提前发现病情变化的征兆,筛查出高风险患者后进行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夏小军说。
师带徒,村医本领提升快
每逢下沉医生出诊日,最忙碌的却另有其人——乡村医生翟冬莲。
“中医阁”内,陈颖在进行拔罐、推拿等治疗时,她穿梭其间协助,不时就手法技巧请教一二;西医诊室里,她提前为夏小军介绍患者病史情况,认真聆听夏医生对病情与用药情况的分析,寻找血压失控的原因。尽管一天的辛劳让她汗流浃背,可翟冬莲却乐此不疲:“这可是难得的机会,我要抓紧时间多学些本领。”
去年5月,岩上村农户廖大叔驾驶拖拉机不慎侧翻,锋利的犁刀刀片深深地扎进他的大腿。得知消息的翟冬莲急忙赶往现场,并立即拨打120请求县总医院的援助。到达现场进行简单处理后,一个难题却让她无所适从:是否要将刀片先拔出来?周围的村民议论纷纷,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
“不能拔!”县总医院的医生及时赶到现场,为翟冬莲上了一堂生动的“急救教学课”:贸然拔出刀片容易导致流血不止,应该先将其留在体内,简单包扎后送往大医院进行处置。这段经历让翟冬莲深感自己能力的局限,也坚定了她“拜师学艺”的决心。
在乡村医疗体系中,乡村医生肩负着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的重任。但他们在专业技能上起点不高,且面临着“求学无门”的困境。即便偶尔有培训机会,也多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缺乏与实际医疗实践相结合的深度指导。
中心村卫生所设立后,这一局面得到改善。专家的到来不仅为乡村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亲身示范和手把手指导,更使他们能够直接观察、学习专家的诊疗技巧和临床经验。这种“师徒制”的学习方式,让乡村医生在实践中快速积累经验,有效提升其诊疗能力和专业水平。
作为试点卫生所之一,上黎村中心卫生所目前拥有县总医院下沉专家1人、镇卫生院2人、聘任乡村医生2人,服务覆盖上黎、岩上2个村24个小组4141人及明一牧场120人。
“建设中心村卫生所,是我们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基层村民幸福感的一大保障。”建宁县卫生健康局局长杨全良表示,建宁县将通过打造“30分钟健康服务圈”,深化县、乡、村医疗一体化管理,努力构建更加公平、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全方位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