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几副中药就把结石排出来了,魏医生开的方子效果真不错。”6月28日,在永安市中医院中医外科诊室内,62岁的李女士正向主治医师魏祥皇医生道谢。
此前,李女士因突发右侧腰腹剧痛就诊,泌尿系统彩超显示其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急诊予解痉止痛处理无明显好转,转诊至中医外科。魏祥皇观察到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辨证为石淋。予石韦散加木香、乌药行气通淋,牛膝活血软坚,口服三剂药后患者顺利排出结石,腰腹疼痛缓解。魏祥皇医生用药思路源于三明市中医经典应用公益培训班课程里对《金匮要略》小便不利病、淋病章节所述的讲解。
三明市中医经典应用公益培训班是为提高全市临床医生中医药经典应用水平而开办的线上培训班,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为核心,通过系统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基层中医师打通从经典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一剂良方,从经典中来,从实践中出。在系统学习后,魏祥皇将培训所学知识结合病患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大胆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让他运用经方的信心更足。
与魏祥皇一样,永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卓彩琴在此次培训中也收获满满。“培训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中医经典的内涵及精髓,拓宽了我们对经典的认识,对提升诊疗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卓彩琴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何庆勇教授讲授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柴胡龙骨牡蛎汤的经方剂量配比重要性,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失眠,胆怯病人,为她提供了清晰的临床思路。
不久前,卓彩琴接诊到一名心悸失眠患者,该患者伴有气短,喜叹息,时有头晕、心烦、恐惧,大便溏,诊为心悸-肝郁脾虚。在抓准主症后,她果断选用培训班学习到的柴胡龙骨牡蛎汤,并加香附、川芎、枳壳等行气疏肝之品。短短数日,折磨患者多时的惊悸平息,夜寐转安,愁容消散。
经典学习也拓展了卓彩琴医生的临床视野。培训班上对治疗消渴病时的“一病多方”和“同病异治”诊疗方法,让她更全面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向。在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她引入经方思维,建立起更规范的诊疗路径,患者反馈疗效显著提升。
令人欣喜的是,年轻医师在培训班中快速成长。6月中旬,永安中医医院儿科医生肖梓鹏在接诊一位反复高热的患儿时,他灵活运用在培训班中学到的《温病条辨》辨证思路,观察到患儿发热以“蒸蒸而热”为主,伴有明显口渴、尿少、舌绛等伤津表现,迅速准确判断为“暑温”。以经典温病方剂清暑益气汤加减太子参、麦冬、竹叶、石斛等药材,并配合食疗,仅用两天就解决了患儿的反复高热问题,伤津等表现消失。
“中医经典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治病方法,更重要的是观天时、察体质、顺病机的中医思维模式,这把钥匙,能打开更多患儿康复的大门。”肖梓鹏深有感触地说。
传承发展中医药,经典理论是根基。为全面提升医师的中医理论素养和临床实战能力,永安市中医医院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组织、动员永安总医院范围内126名中医、西医参加培训,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科室的骨干成员,辐射到全市各卫生院。另有个体医疗从业者22人参训。全市医疗界涌动着浓厚的中医经典学习热潮。
医院内部还积极营造学经典、用经典的良好生态,组建学习小组,定期组织研讨会,学习中医经典理论,鼓励参训医师分享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案例,共同探讨如何将经典智慧更有效地服务于患者。这种“学习—实践—研讨—优化”的闭环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经典理论向临床实效的转化。
“培训班最大的成功在于让学员建立了运用经典理论的信心。”永安市中医医院业务办主任潘智丰介绍,很多医师过去觉得经典高不可攀,现在他们敢于在临床中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也培育了一批信中医、用中药的粉丝。如今,更多年轻医师正循着经典的脉络前行,在传承与创新中,让经典走出书本、走进诊室,使中医药真正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良方。
(永安记者站 吴梦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