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重“减负” 给健康“加码”(三明日报)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09-11 17:12

减脂餐

中医师为减重者实施穴位针灸

  ●全媒体记者 黄宝琴 通讯员 徐倩倩 文/图

  减肥一向是热门的话题。节食,运动,吃药……五花八门的减重方法层出不穷,线上线下各种减重指南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不少真心想减重的人反倒没了方向。

  那么,哪种程度的肥胖需要医疗干预?怎样减重才算科学有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营养科体重管理门诊负责人、国家注册营养师刘淑明。

  体重有标准

  “高中时期,集训到很晚,总是吃夜宵,体重一直上升。其间,我也尝试过跳操、‘16+8’饮食(即将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8小时内,剩余的16个小时禁食),但却因为坚持不下去而导致体重反弹。”市民吕女士说。

  今年2月,吕女士走进体重管理门诊时,身高 160cm的她体重达 86.2 kg,BMI值(即身体质量指数)为33.7kg/m²,已属重度肥胖。检查显示,她还患有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转氨酶也明显偏高,身体多项代谢指标亮起红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像吕女士这样因不良生活习惯引发的肥胖,在年轻群体中并不少见。

  “肥胖的本质是身体脂肪过度蓄积,它不仅影响体态,更会悄悄透支健康。”刘淑明介绍,肥胖不仅会引起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代谢障碍性疾病,增加心脏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会加重颈椎、腰椎、肩周、膝部等关节的负担,引起骨关节疾病等。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存在超重、肥胖或体重过轻?

  肥胖不能凭感觉来判断,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常用标准,可使用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来计算。BMI数值在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为肥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BMI,腰围和腰臀比也是常见的健康评估指标,男性腰围≥90cm,女性胸围≥85cm为中心型肥胖。

  “在进行相关评估和检查,明确肥胖的病因后,我们结合吕女士的各项代谢指标、年龄等实际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改善生活习惯以及运用中医灸法等疗法,帮助她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管理体重。”刘淑明说。

  “没想到减重效果这么好,自从瘦下来,我买了不少新衣服,前段时间去旅游,拍了不少照片。”吕女士开心地说。经过近半年的治疗,她的体重降低至60.9kg,比刚就诊时轻了25kg左右。

  “体重达标,对我们身体健康的益处是全方位的。除了患有肥胖伴有代谢综合征、脂肪肝、单纯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人群,体重过轻也是体重管理门诊的服务对象。”刘淑明表示,对于体重过轻的人群,排除导致基础代谢率提高或者胃肠道吸收障碍等各种病因后,通过平衡合理的饮食,搭配适宜的运动,也能达到理想的体重。

  科学减重有方法

  “我曾参加了2个月的减重训练营,还尝试了减肥药,最后不仅一斤没减,血糖和血压也变得不正常了。”找刘淑明看诊时,市民陈先生无奈地说。

  “在减重过程中,不少人会陷入误区。有的人通过节食或吃水果的方式进行减肥,这其实都是错误的减重方式。”刘淑明说。

  在刘淑明看来,节食减重,减少的大部分是身体的肌肉和水分,但是脂肪却没有减多少,因此很容易造成体重反弹,甚至会导致记忆力减退、脱发、内分泌紊乱等。而水果虽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果糖含量较高,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血糖快速上升,增加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今,市面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减肥方法和产品,但并不是每种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盲目跟风会威胁到身体健康。那么,究竟该如何科学减重?

  在刘淑明看来,“减重是靠吃瘦的,而不是饿瘦的”。其核心逻辑在于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无论选择哪种膳食模式,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都是基础。

  “我们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肥胖类型,结合食物的五味、五色等平衡原则,在严格把控食物热量的同时兼顾营养搭配,为减重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药食同源饮食方案。”刘淑明说。

  在“管住嘴”的基础上,“迈开腿”同样不可或缺,专业的心肺运动试验仪器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能实时监测减重者运动时的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血压、心电图等指标,精准评估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不仅能定位人体有氧与无氧代谢的区间,助力安全高效提升心肺耐力,还能明确减重者的减脂心率,找到燃脂效率的最高点。

  “科学减重的关键在于减脂。我们会运用减重者的基础代谢率、减脂心率等相关信息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帮助患者消耗多余脂肪,让运动告别盲目,提高减重减脂的效率。”刘淑明提醒,当减重者达到减脂心率后,再坚持运动30-60分钟,才能切实达到减脂效果。

  除了饮食和运动,中医手段也在减重中发挥作用。刘淑明表示,八卦灸、埋线等中医疗法具有绿色且广泛有效的特点,能有效抑制食欲、减少能量吸收、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和人体的内分泌等功效,让减重事半功倍。

  长久坚持有效果

  “今天的饭菜可以吗?”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减重管理群里,吕女士拍下中午的饭菜上传至微信群中,图片里的糙米饭、西蓝花、鱼片及白菜整齐摆放,简单却透着健康的气息。

  “可以的,今天的饭菜搭配很合适呀,营养均衡又符合减重期的饮食原则,继续保持哦!”减重管理群的医助营养师回复。

  减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容易诱发各类疾病。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建立了打卡群,让减重者每天坚持上传饮食照片,既便于监督,也能防止他们饮食搭配不符合要求。

  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体重管理门诊推出了“互联网+体重管理”服务。减重者可以借助专业的体重管理平台,实现实时信息推送、记录饮食运动及监测指标(包括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并获得专业营养师的指导。

  “减重期间,吃的东西要求少油少盐,最好是单独烹饪,但是有些人没做到却不自知。此前有个减重者,家里煮了红烧肉,他以为只吃瘦肉的部分就没问题,其实这并不算合格的减脂餐。”刘淑明表示,为了达到较好的减重效果,还要尽量规律作息,控制进食速度,足量饮水,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在外就餐,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等食物的摄入等。

  在减重这场漫长的征程中,目标的设定也很关键。刘淑明建议:对于大多数超重或轻度肥胖者(24.0kg/m²≤BMI<32.5kg/m²),建议初始时设立每周减轻体重约 0.5~1kg 的目标,每月减轻 2~4kg,6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 5%~15%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者(BMI≥32.5kg/m²),建议设立周、月目标,定期评估,按减轻现体重的 5%、10%、15%划分阶段性减重目标,周期为3至6个月,这样才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超重相关疾病风险。

  “超重、肥胖及过往减重失败经历等因素易增加减重者心理负担,并进一步影响减重的效果。”刘淑明表示,针对减重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情况,还会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减重者建立正确的减重心态,让减重更轻松。

  减重期间,体重出现起伏很常见,减重者不必过于在意短时间内体重的轻微变化。减重进入一定阶段后,还可能会遭遇平台期,此时体重难以下降,减重者只要调整运动模式和运动量,持续优化膳食模式,控制能量摄入,体重就会继续向目标值靠近。

  “若经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后,仍未达到治疗目标,可考虑药物或手术治疗,并定期评估减重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刘淑明说。

  减重之路,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却有诸多可循的科学方法。从合理搭配每一餐饮食,到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计划,再到中医疗法等辅助手段的运用,只要循着科学的指引,带着恒心坚持下去,不仅能收获理想的体重,更能养成受益终身的健康习惯,让生命在张弛有度中焕发持久活力。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