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守健康 中医服务暖民心(三明日报)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10-16 16:21

刘运禄(左)正在为村民把脉问诊。

  ●建宁记者站 付哲文 文/图

  “老李,你这高血压得按时吃药,这次我给你开了调理气血的药方,记得早晚温服,别吃太咸。”

  10月13日,在建宁县黄坊乡安寅村卫生所,68岁的刘运禄医生将包装整齐的中药递到村民手中,耐心叮嘱着。

  从1976年穿上白大褂至今,这位头发已染霜的乡村医生,已在安寅村扎根整整50年,成为村民们口中“随叫随到的健康靠山”。

  乡村医疗卫生是守护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像刘运禄这样的乡村医生群体,正在成为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向基层下沉,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他们常年扎根田间地头,不仅承担着农村日常诊疗、慢性病管理的重任,更化身中医药健康知识科普的“移动宣传员”,让中医药文化在乡土间扎根生长。

  安寅村60岁以上老人有300余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老年人大多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正是刘运禄一次次上门问诊、精准调理,为他们的健康筑起“防护墙”。

  “要把患者当自己亲人一样看待”,这是刘运禄从医50年来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践行医者初心的真实写照。他的日常工作里,坐诊只是一部分,更多时候是背着药箱,穿梭在安寅村的田间小道上。

  哪家老人卧病在床、哪家村民突发不适,只要一个电话,他从不推辞,免费上门看病成了他的“习惯”。

  2018年,刘运禄接到村民老夏家的紧急电话,马上上门看诊。根据老夏口眼歪斜、半边肢体完全无法活动的症状和血压、把脉迹象,刘医生迅速判断患者是高血压引发的中风,立马掐按老夏的人中穴、合谷穴醒神,并叫家属拨打急救电话。老夏从医院回来后,刘医生根据“气虚血瘀”的证型,开出黄芪、当归、地龙干等组成的加减用药让她服用。

  此后三个半月,刘运禄还每天上门复诊,根据病情调整药方,结合西医降压治疗。最后老夏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不仅能清晰说话,还能下地做事。

  “要是没有刘医生,我老伴可能就瘫在床上了,他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老夏的丈夫每次提起,眼眶都忍不住泛红。

  截至目前,刘运禄医生已服务人口1596人,其中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210人,高血压管理107人,糖尿病管理32人,中医药健康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164人。

  在建宁县濉溪镇综合农场卫生所,55岁的徐余盛医生则有着一段与中医的“传承缘分”。

  “我叔公是老中医,小时候总看他坐在院子里给村民搭脉看病,一碗汤药就能治好大家的病痛,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医特别神奇。”受叔公影响,徐余盛从小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立志用所学中医知识,让乡亲们少走就医弯路、少花冤枉钱。学校毕业后,1995年他来到濉溪镇综合农场卫生所从医。

  走进卫生所,一块写着“医术精湛”的牌匾映入眼帘。这块牌匾来自四川籍的患者廖先生。

  原来,廖先生在泉州工地干活时,突发急性胰腺炎,伴随腹腔出血积液,剧烈的腹痛让他整夜无法入睡,在当地医院接受西医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却越花越多。

  后经工友介绍,廖先生专程从泉州来找徐余盛求诊。徐余盛先是查看他的医院检查报告,再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判断其属于“湿热瘀阻”证,随即开出清热利湿、活血止痛的中药方剂。

  经过60多天治疗,廖先生的腹痛症状完全消失,腹腔积液也基本吸收。康复后,他特意定制这块牌匾,送给徐余盛,以此表达感激之情。

  村民刘先生的经历也让大家对中医刮目相看。

  2024年,刘先生因工作受伤,导致腰椎体滑脱,腰腿疼痛难忍,甚至无法正常站立,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但刘先生担心手术风险高、恢复慢,会影响自己干活,一时犯了难。

  后来听说中医能治腰病,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徐医生。徐余盛为他详细诊断后,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目标,仅用口服中药50多天,便让刘先生的腰腿疼痛明显缓解,不仅能正常行走,还能重新干活。

  “没想到不用开刀,吃中药就能好,中医真是太神奇了,还帮我省了不少钱!”刘先生逢人便夸徐医生的医术。

  为精准掌握患者病情、提供持续有效的诊疗服务,从医29年来,徐余盛养成了为每位患者建立中医健康档案的习惯。档案里,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用药情况、复诊记录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样既能跟踪患者病情变化,方便后续调整治疗方案,也能积累诊疗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徐余盛笑着说,如今他的诊所里,患者档案整齐地堆在座位旁,成了他最珍贵的“财富”。

  “医道仁术济世先,淡泊名利品德正,勤学勤思兼勤问,谨慎细心方胜任。”这是徐余盛的医训,也是他和刘运禄等乡村医生共同的职业追求。他们扎根乡土,用一双脚丈量村屯的距离,用一双手抚平患者病痛,用中医药智慧守护农村群众健康。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