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朱口镇中心卫生院石辋村卫生所里,村医李昌梅正忙着为村民做中医理疗拔罐。石辋村以农业为主,村民常因劳作时不慎扭伤腰部,急性腰扭伤成了村里的常见病。
“以前村民腰扭伤了,要么硬扛着忍过去,要么随便贴点膏药应付,不仅好得慢,还容易留下病根。”今年66岁的李昌梅是土生土长的石辋村人,1975年刚毕业,他便一头扎进中医领域,跟着师傅学习医术,从此开启了服务乡邻的生涯,这一坚持便是50年。5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石辋村卫生所,潜心钻研中医技术,将放血疗法与拔罐技术巧妙结合,专门针对急性腰扭伤开展治疗,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着街坊邻里的健康,成为了村民们口中可靠的健康卫士。
不久前,村民肖大爷在扛肥料时不小心扭伤了腰部,当时疼得无法站立。本以为在家休养一天就能好转,可症状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连睡觉都只能侧躺着。家人十分着急,连忙将他送到李昌梅的卫生所。李昌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仔细辨证后,诊断肖大爷为“腰痹”,证型属淤血阻滞,随即决定采用放血疗法配合拔罐的方式为其治疗:先在腰部疼痛部位用银针刺络放血,再根据出血量的多少进行拔罐处理。
治疗过程中,李昌梅不忘细致叮嘱:“治疗期间可得注意,别碰冷水、别做剧烈运动,风扇和空调也不能直接对着吹,避免受凉影响恢复。”经过3天的连续治疗,肖大爷腰部的肿痛彻底消退,很快又能回到田间劳作。
“我们村的村民都存着李医生的电话,一有不舒服就会第一时间联系他,哪怕是深夜,他也会热心地赶来帮忙,有这样的好医生,真是我们村民的福气!”肖大爷满是感激地说。
李昌梅时刻牵挂着村里行动不便的慢性病患者。村里有几户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可他们年纪大了,行动十分不便,出门拿药成了难题。为了让这些老人能按时服药,李昌梅每个月都会提前备好药品,骑着车挨家挨户送药上门。即便有些老人家住得远,他也从没有一句怨言,始终风雨无阻。
“我大半辈子都在村里,街坊邻里我可太熟了。”这是李昌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守护村民健康的坚定信念。
与此同时,在泰宁县杉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村卫生所的诊室里,村医吕金昌正专注地为患者检查脚部、腰部扭伤的部位,耐心询问着疼痛情况。
“我们下地干农活,弯腰、挑担是家常便饭,腰腿酸痛犯起来,疼得整晚睡不着觉。多亏吕医生的针灸,扎上几次,身子就轻快多了!”刚结束治疗的村民陈大爷一边整理衣角,一边忍不住夸赞。
今年67岁的吕金昌,从事中医药工作已有51年。年少时,看着村里人生病了要跑很远的路才能看上病,他心里满是触动,便下定决心学医,既想方便家里人看病,更想为乡亲们解决就医难题。从此,他拿起银针、背起药箱,成为了三里村及周边村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这一守,便是半个多世纪。
村民陈大爷最近因长期劳作,得了颈椎病,伴有肩颈酸痛、手臂麻木的症状,生活十分不便。吕金昌接诊后,没有丝毫懈怠,通过详细问诊和细致的体格检查,为他量身制定了针灸治疗方案:每周治疗两次,选取阿是穴、大椎穴等穴位进行针刺,配合舒筋活络的中成药,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调理,陈大爷疼痛彻底消失,又能重新下地打理自家的菜园了。
“吕医生不仅医术好,态度还特别和蔼,每次治疗后都会反复叮嘱注意事项,比家人想得还细心,有他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陈大爷提起吕金昌,满是敬佩与感激。
随着医术和口碑逐渐传开,来找吕金昌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建宁、将乐等地的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寻求他的针灸治疗。
“基层百姓看病,最看重‘简便验廉’这四个字,而中医药恰好完美契合了这个需求。几根银针、几副药片,不用复杂的设备,不用高昂的费用,就能解决不少常见病、多发病,还能为大家省下不少开支。”从医多年来,吕金昌始终坚守着这一理念,用实惠有效的中医药服务守护着乡邻的健康。
每次为村民治疗结束后,吕金昌还会利用诊疗间隙,主动给村民普及中医养生知识,从饮食调理到作息规律,从日常保健到疾病预防,耐心地为大家讲解。在他的长期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了解中医、信任中医,养成了科学的养生习惯。如今,他每月平均服务患者达700余人次,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