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建设中医“治未病”示范镇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4-04-25 11:18

泰宁二中学生在学校中草药种植园里认识中草药。

  ●泰宁记者站 李 广 熊明欢 通讯员 黄衍辉 文/图

  “精神不振,没有食欲,是湿气重的表现,可以通过拔罐来祛除湿气……”近日,在泰宁县朱口镇卫生院的“治未病”科,医生杨睿超正在为患者柯先生诊治。

  自从卫生院中医馆内多了这个“治未病”科,来看中医的患者便增加了许多。杨睿超充分利用中医的优势,为不同的患者开出“未病养生,既病防变、病后调摄”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开设“治未病”科

  为患者提供中医诊疗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中的优势和作用,推动中医“治未病”及传统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村庄、进社区、进机关,从“治已病”到“治未病”转变。

  “‘治未病’取自中医里‘未病先防’的观念。‘治未病’科运用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为患者提供中医综合一体化诊疗服务,帮助患者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泰宁县朱口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曹元雄介绍。

  朱口镇作为泰宁中医“治未病”示范镇,在卫生院中医馆内新建“治未病”科。同时还将中医护理融入“治未病”的架构,创新实行联合门诊诊疗模式。

  在“治未病”科看完病后,医生会带患者前往中医护理门诊进行诊疗,而中医护理门诊的医护人员则会依照“治未病”科医生开具的中医护理处方,对就诊人群实施中医护理,并依托中医体质辨识系统,为患者制订最优诊疗方案。

  除此之外,卫生院还会通过手机短信通知每个出院的患者,督促患者来进行免费的中医适宜技术康复治疗,这是朱口镇积极探索开展的中医“治未病”医保打包支付试点工作之一。

  通过免费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筛查、养生保健等中医药服务,以及为患者免费提供相应的中医养生及中医适宜技术,有效解决了群众获得中医养生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让中医药走进群众、惠及群众,零距离融入百姓生活。

  开辟“百草园”

  让中医在校园生根发芽

  “大家看这株植物,它的叶子呈羽状深裂,上面覆盖着灰白色短柔毛,凑近可以闻到浓烈的香气,这就是艾草……”3月12日,在泰宁县第二中学的中草药种植园里,校长池杰正带着学生们认识各种中草药。

  这个中草药种植园占地6.2亩,园内种植了艾草、紫苏、草珊瑚、三叶青、砂仁、黄精等六十余种中草药。学生们可以在中草药种植园里近距离观察、触摸各种各样的中草药,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了将中医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与各学科相融合,让传统中医药文化扎根在校园,学校还专门开发了中草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实际的劳动能力,在科学探究方面,力求培养学生对中药材的兴趣,增长学生的药理知识和劳动兴趣。

  “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之前没有见过的中草药,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迷迭香,可以做香料,有安神的效果,我非常喜欢这节课。”丰富的中药种类打开了学生廖文博对中医的兴趣。

  每逢重大节日,学校还会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辨识、采摘中草药,并亲手将中草药运用到制作香囊、肥皂等物品中。

  “我们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坚持‘生活即教育’,引导每一个孩子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用于生活,让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下去。”池杰表示。

  据悉,为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高质量发展,泰宁县第二中学勇于创新,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形成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333”模式实施路径,在中医保护传承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年来,泰宁县积极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持续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023年中医医师下基层120余次,诊疗患者900余次,开展培训20场次,科普讲座32场左右,惠及群众3000余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