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7时许,三元区白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门尚未打开,从沙县驱车赶来的曹木生已在门口驻足等候。“施医生号脉准、开方灵,我咳嗽腹胀的老毛病终于有所缓解!”他口中的“施医生”,正是三元区白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中医师施秋丽。
大门轻启,施秋丽身着白大褂的身影准时出现在二楼诊室,等候区响起此起彼伏的问候咨询声,面对热切的患者,她总是笑着点头:“别急,先坐着休息,一会就到你了。”自1987年从业至今,这样的场景在她的诊室内日复一日地上演。
以银针为经、仁心作纬,去年12月,用“望闻问切”为无数家庭编织健康生活的施秋丽,被评为三明市首届名中医。
38载走好悬壶路
施秋丽的从医路,始于邻居的热心建议,也源于家人的言传身教。“那时,邻居叔叔和我说,学医不仅能让自己受益还能帮到更多人,家人也时常教导我要乐善好施,在他们的影响下,我选择报考了医疗专业。”1982年9月,她顺利考入福建中医学院医疗专业。
五年后的盛夏,22岁的施秋丽从学校毕业,背着行囊回到三明,走进基层卫生所。“基层百姓需要中医,这里就是我的战场。”这句朴素的承诺,她一守就是38年。从临床医疗医师到主任中医师,从青春飞扬到两鬓染霜,她的成长始终与基层医疗同频共振。
在临床实践中,施秋丽不断深化经典理论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运用中药结合中医非药物治疗的疗法,巧妙地将针灸、刮痧等传统手段融入日常诊疗中,努力提升临床实践水平,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根治病痛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医生和患者相互配合、久久为功。”每当结束一天的接诊,施秋丽便坐在办公桌前,逐个分析当天病例,在本子上写下密密麻麻的笔记。
久而久之,她摸索总结出多套特色治疗方法:采用非外科方式治疗乳癖,即内服中药配合针刺、刮痧、放血等疗法进行治疗,降低手术率,减轻患者痛苦;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发挥针灸优势,总结出“胃九针”针灸疗法,使中医治疗脾胃疾病“既能好得快又能治病根”;在我市率先开展三伏灸疗法,研制多种预防疾病的功效香囊。
从医学院的课堂走向基层的诊室,施秋丽的案头始终亮着求索的灯盏。诊室屏风后与同事探讨病案的低声絮语,参加医疗技能培训活动时的全神贯注,那些在把脉问诊中出现的问号,被她一一化作诊疗方案上的精准加减。
12面旗映医者心
在施秋丽的诊疗室内,随处可见暖心细节:供候诊患者自行饮用的乌梅汤,诊室角落可免费拿取的中药包,便笺纸上记录的患者叮嘱。“有些患者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让他们在诊疗过程中更舒心、安心,是我们应该做的。”施秋丽的耐心细致,滋润着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患者。
今年85岁的傅金聘,是一名退伍老兵,曾因腰部疼痛痛苦不已,辗转多家医院检查,均被告知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今年2月,经好友介绍,傅金聘在儿女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施秋丽的诊疗室,从施医生口中,他第一次听到“不用手术”的诊断。
很快,在一周一次的针灸治疗下,傅金聘由原本的寸步难行转为可独立行走,面色也逐渐红润起来。“施医生态度好、技术好,要是没有她,我们真不知道要怎么办了?”傅金聘的女儿傅丽霞满怀感激地说。
这样的故事,在施秋丽的从医生涯中不胜枚举。近五年来,她在中医门诊年均诊疗患者超1.1万人次,诊疗患者最多时一天达92人,先后收获12面锦旗。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温暖的医患故事。他们中,有辗转多地求子无望的中年夫妇,也有因面瘫影响工作生活的白领精英,还有饱受关节疼痛困扰的“00后”。
诊室里的锦旗不断增加,诊桌前的木椅磨出了岁月的痕迹,但施秋丽始终淡然:“看着这些锦旗,就想起自己为什么选择当医生——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让每个患者都能带着希望离开。”
一片丹心传岐黄
2015年12月,施秋丽被确定为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工作指导老师。将传承视为己任的她,为每位徒弟量身定制成长计划,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手把手指导诊疗方法,先后培育出5名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徒弟。
“中医传承不能只靠书本,得把诊室当课堂。”带徒时,施秋丽总是边诊病边讲解:“看这个患者舌苔白腻,脉沉细弱……”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医师选择扎根基层。
如今在宁德市古田县第六中学医务室工作的黄文华,便是其中之一。“老师常说‘医者要有为民情怀’,她教会我们如何用最温和的方式实现精准治疗。”三年的跟班学习,让她受益匪浅。
让中医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健康守护者,始终是施秋丽的期盼。
为此,她从2008年开始,每年至少组织6次社区义诊,足迹遍布尤溪县、将乐县、永安市等地。他背着针灸箱翻山越岭,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治疗,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带着凝练多年临床经验的课件,为基层医护人员开展学术讲座。在她看来,中医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医道精神的延续。
施秋丽还紧跟时代步伐,借助院内公众号平台,发布中医养生科普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深奥医理。她表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中医,这门学问才能真正活起来。
日落时分,施秋丽为最后一位患者拔出银针,治疗室的光线逐渐暗淡,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几天前好友关心的话语浮现在脑海:“你是不是该歇歇了?”她的答案依然未变:“患者的笑容就是我工作的动力,只要还有人需要我,我的中医故事,就永远未完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