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民生答卷 绘就幸福底色——我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综述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08-22 11:14

三明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院区(全媒体记者 林文斌 摄)

  ●全媒体记者 陈 睿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医疗、养老、就业、交通等领域,奋力书写民生答卷。

  翻开“民生账单”,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都推动着三明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

  持续织密民生保障网络

  健康是民生之要。让慢病管理从“有人管”走向“管得好”,三明医改又有新探索。

  日前,健康效益驱动数智化全生命周期慢病共管体系建设及推广应用项目在三明启动,这是福建省唯一由地市级医疗机构主导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项目聚焦癌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代谢性疾病四类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慢性疾病,将构建一套以“健康效益”为核心评价标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协同管理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从“后端救治”向“前端预防”转移。

  近年来,三明持续推动“两师两中心”建设,打造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探索全民健康管理新模式,全方位提升我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先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19项,其中2项填补了福建省空白,让老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从深化医改护航百姓健康,到打造家门口的健身圈,越来越多优质民生服务惠及千万家庭。

  “等体育公园建好,就能在家门口运动了!”望着繁忙的施工现场,泰宁县大龙乡村民李荣满怀期待。

  泰宁县大龙乡体育公园项目总投资130多万元,包含羽毛球场、跑道、步道等设施,可以满足村民们多样化的健身需求。目前,场馆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加紧建设配套设施,项目预计8月底完工。

  这正是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缩影,为迎接2026年在三明市举办的第十八届福建省运动会,全市20个赛事场馆建设正稳步推进。赛后,这些场馆将服务于民,让市民享受到专业级的运动设施和便捷的健身服务。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持续完善“15分钟健身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营造出“月月有比赛、活动有特色”的浓厚体育氛围。

  一个个家门口的运动场,既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健身场地,提升了城市品质,也点亮了老区人民的幸福新生活。

  暖心关怀融入城市肌理

  “以前最怕暑假,现在站点隔壁就有托管班,送完货顺路接孩子,太方便了!”快递员张先生脸上的笑容,是市总工会“15分钟暑托服务圈”带来的改变。

  今年暑假,聚焦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和一线职工的“带娃难”,三明市总工会巧用遍布全市的工会驿站和职工之家,把托管班开到了职工家门口,3200多名职工子女享受到了这份暖心服务。

  一老一小,情牵万家。

  在徐碧街道五路社区长者食堂,每到就餐时间,这里就飘出阵阵饭香。

  王大爷笑着展示着自己盘子里的肉饼蒸鸡蛋和绿油油的蔬菜:“两荤两素只要九块八,比在家里吃得还丰盛!”

  近年来,我市以家庭适老化和智能化改造、信息化监测、专业化服务等综合措施为抓手,探索符合山区实际的养老改革创新之路。

  随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日益完善,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智慧养老平台、长者食堂等便民设施,正让越来越多老年人享受“触手可及”的幸福晚年。

  关怀细致,暖意不减。

  “以前担心管道老化会发生漏气事故,安装自闭阀后,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城关街道居民魏先生看着家中免费新装的燃气“三件套”,心中踏实不少。

  2022年起,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我市开始陆续为主城区15万户居民免费安装燃气“三件套”。目前,9.75万户家庭已装上这份“安全礼包”。

  从孩子的安心暑假,到老人的幸福餐桌,再到千家万户的安全守护,一项项用心用情的民生服务,将城市温度融入百姓日常,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

  久久为功夯实幸福基石

  “企业提供了很多适合我的岗位,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在“职通未来·才聚三明”民营企业招聘会暨残疾人就业专场活动现场,一位残疾求职者在与企业深入沟通后激动地表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以来,我市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靶向帮扶、资源协同等举措,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网络,持续加大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频次,破解就业难题。截至7月底,全市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72场,发布岗位信息7.45万个次,成功促成9685人达成就业意向。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效率,我市打出政策“组合拳”,组建专项服务小组“进企业、送政策、解难题”,让就业政策能够迅速惠及企业和求职者。今年以来,先后为1315家次企业发放各类惠企稳岗奖补799.02万元。

  此外,我市还持续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建成11个县级综合性零工市场和52个家门口的零工驿站服务点,推出免费技能培训课程,让零散用工需求与闲置劳动力实现精准对接,激发灵活就业新动能。

  就业稳则民心安,交通畅则百业兴。

  “过去卖黄花梨,得凌晨3点起床赶班车,现在客货邮专线直接开到村口收货,再也不用担心农产品运不出去、卖不上价了!”在建宁县溪口镇,果农李建国望着满载水果的冷链车驶离,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一条条公路,不仅是连接城乡的通道,更是促进资源流通、带动乡村致富的重要桥梁。为充分发挥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我市积极作为,投资约700亿元推进34个“两通工程”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交通网络的持续完善,我市乡镇30分钟内通达高速公路的比例从72%提升至85%,通三级公路的乡镇占比从92%提升至98%,交通便捷度显著提升。

  从保障就业的暖心服务,到畅达交通网的不断优化……一项项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不断兜牢民生底线、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幸福基石,稳稳托起老区人民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