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的政策解读
来源:三明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8-12-04 10:34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三明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使社会公众更全面了解《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规划》的起草背景 

  《规划》所称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将慢性病防控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上下联动、防治结合,通过全民健身,借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着力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以居民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为主体,涵盖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口腔疾病等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等信息的慢性病监测网络逐步形成。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市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防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进一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健康三明2030”行动计划》和我市慢性病流行和防治情况,编制形成本规划。

  二、《规划》的主要特点 

  (一)明确提出通过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的核心指标,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本规划目标明确提出通过降低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这是慢性病防控的核心指标。《“健康三明2030”行动规划》提出,到2020年及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分别比2015年降低10%及30%。WHO提出只有同时控制好烟草、有害饮酒、盐摄入、血压、血糖和肥胖这6种主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才能使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得到最有效的控制。另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是在全市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总结推广经验,引领带动全市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推进健康三明建设。

  (二)结合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约占所有慢性病死亡人数的81.26%,《规划》以重点落实这四类疾病的防治为切入点,提出了慢性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贯穿于全生命周期,使居民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转变不良健康行为习惯,促进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规划》综合考虑了当前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需要,针对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依据统筹协调、共建共享、预防为主、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基层适宜技术,探索健康管理模式,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高诊疗服务质量,营造支持性环境建设,促进体医融合发展、加强技术研究合作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三)把握“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特点,驱动工作进展

  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以良好的顶层设计为支持,统筹各方资源,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总医院体制下基层慢性病防治管理体系。坚持“三医联动”,建立“一组团、一包干、两确定”机制,发挥医保基金杠杆作用。完善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大病保险制度等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患慢性病的城乡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特殊人群实施医疗救助,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结合全民健康信息化体系建设,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推进以电子病例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加强信息分析与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与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梳理了慢性病发生与流行的趋势、分析了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到2020年及2025年的规划目标和主要指标。结合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和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提出我市“2018—2025年”期间慢性病防治8个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健康教育,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从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行为促进2个方面着手,开展科学、实用、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出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促进措施。

  (二)推动关口前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通过加强健康体检规范化管理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不同人群强化慢性病早期发现的措施;通过总医院建设推动资源、人才和病种“三下沉”,探索健全“防、治、管”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逐步开展各类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

  (三)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效果。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通过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平台、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健全完善总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等方式提高慢性病诊疗服务质量。

  (四)明确机构职责,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立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个人等各负其责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医防合作,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市级专业机构作用,指导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

  (五)完善保障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坚持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发挥医保基金杠杆作用,引导总医院(市区紧密型医联体)内部参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逐步扩大免费限定基本药物和慢性病病种,引导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就诊。统筹做好分类采购,通过合理降低采购价格、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目录,探索多种方式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六)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针对影响健康的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提出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完善支持性政策的具体措施,创新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发展模式,促进均衡发展,整体带动区域慢性病防治管理水平提升。

  (七)统筹社会资源,创新健康产业发展。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慢性病防治服务和社区康复等。探索医养一体化发展模式,将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加强慢性病防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推动移动互联网等与健康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慢性病防治服务。

  (八)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完善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应用,整合单病种、单因素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信息,实现相关系统互联互通。建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机制,开展慢性病社会决定因素与疾病负担研究。系统加强慢性病防治科研布局,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四、《规划》的保障落实 

  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从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经费保障、强化人才支撑、强化宣传引导、强化督导评估等5个方面,提出保障《规划》落实的措施。要求各县(市、区)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府督查督办的重要事项,推动各项规划目标任务落实。2020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2025年组织《规划》实施的终期评估。

  原文:https://www.sm.gov.cn/smsrmzfbgs/smsrmzf/zfxxgkml_2/ghjh/201812/t20181204_1239388.htm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